网站客服微信: |

从表演到“实战”,中国“蹴鞠”如何影响现代足球的发展?

2024-09-04 05:01:32发布    浏览65次    信息编号:6218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从表演到“实战”,中国“蹴鞠”如何影响现代足球的发展?

“鞠”在汉语中是动词,用作名词时,是指一种皮革制品,即中国古代蹴鞠运动中所踢的球。蹴鞠在古汉语中有多种写法,如“基鞠”、“调鞠”等。蹴鞠是一项重要的竞技娱乐活动,其玩法与现代足球颇为相似。

▲图为八件古董磬。(图片来自《学习时报》)

文物中的蹴鞠

根据古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历史学家对蹴鞠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早在黄帝时期便已出现,也有人认为早在商代便已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蹴鞠在秦汉时期已发展成熟,中原地区已有皮革制成的实心球。1977年,河南南阳出土了大量汉代蹴鞠画像石,说明当时蹴鞠已成为一项较为普遍的运动。

南阳汉画博物馆藏有《劝子图》石刻,表现男子以双膝、左脚运球,姿态活泼优美;另一幅《舞乐图》石刻,表现女子着长袖舞动,运球动作,形象生动;南京出土的汉代浮雕砖,表现的是男女共舞蹴鞠的有趣场景。

宋代“蹴鞠纹铜镜”背面的花纹制作精巧,展现了当时蹴鞠运动的盛行。宋代绿釉陶蹴鞠俑,人物头顶抱球,栩栩如生。宋耀州窑遗址出土的母子蹴鞠彩绘瓷器,河北博物馆在河北省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座宋墓中出土的磁州窑儿童蹴鞠枕,说明当时蹴鞠在妇女和儿童中也很流行。

明清瓷器中,儿童游戏更加盛行,童子蹴鞠的图案更为常见。清代五彩蹴鞠高足碗,外壁绘数名童子蹴鞠图案,工艺精湛,色彩绚丽。

古人蹴鞠的场景多见于绘画。宋太祖赵匡胤尤爱蹴鞠,且技艺高超。宋徽宗赵佶亦十分喜爱蹴鞠。宫廷画家苏汉臣迎合他的趣味,画了《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赵匡胤与群臣比武的情景。明代编纂的《三才图会》类似百科全书,介绍蹴鞠的条目均配有插图。

▲12件古董巨器。(图片来自《学习时报》)

制球技术的演变

中国自古至汉代,多用兽毛制成的实心球,故有“鞠”和“球”之称。“毛”字即用毛发制成,又称“毛丸”。河西汉塞马圈湾烽火台遗址出土的“毛丸”,直径5.5厘米,内填丝棉,用细麻绳、白丝绳扎成球状。东汉时期,人们为了追求耐用,越来越多地在球的外面缝上皮革,逐渐演变为“鞠”,“鞠”源于“格”,表示用弯曲的皮革制成的球。

唐代蹴鞠运动有了一项重要的技术进步:将实心球改进为可充气的空心球。唐代人用动物膀胱作为球的内衬,在球内充满空气,再用八块皮革包裹。这样制成的球更轻、更圆、更有弹性,可以踢得更高、花样更多。妇女和儿童也更加广泛​​地参与蹴鞠运动。

唐代钟无言在《咏气球》中这样描述:“气球以气为气,气内含实,故能跳跃飞翔,吹气而得其质。”徐建编的《初学记》记载了气球由不充气到充气的演变过程:“古以毛缠结,今以革制,内衬,吹气而可踢。”这里的“膀胱”是指动物膀胱。

宋代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市井文化繁荣,蹴鞠有了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的深厚土壤,进而促进了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制球技艺较唐代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当时汴京城内已有相当数量的“蹴鞠茶馆”、“角球铺”和制球专业作坊,有“鸽头”、“六锭银”、“爱野鞠”、“虎掌”、“十二梅”、“八月满”、“葵花”等品牌,反映了蹴鞠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宋代制球虽然基本工艺仍为水鞣、火烤,但球数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12个,并广泛采用“内缝法”。缝制后球体整体翻边,球面没有棱角,做工更加精致,球体也更加扎实耐用。人们也是从宋代开始用皮鼓风机给球充气,需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太用力,否则球体显得软弱,踢起来不会翘起。要用九成气给球充气,就是适度。”

▲ 蹴鞠示意图。(图片来自学习时报)

蹴鞠与现代足球

从制球工艺上看,“毛球”当时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中国在7世纪唐代发明的充气皮球应该是技术含量和工艺要求更高的球。经过几百年的技术迭代,制球工艺更加完善精湛。《宋太祖蹴鞠图》所用球,是宋代流行的内缝十二片充气球,代表了宋代制球技术水平较高。球形与现代足球相差无几。充气皮球在西方的出现,经考证是在11世纪的英国。

根据国际足联规定,标准足球的重量应在14至16盎司之间,即396至453克。这一规格在训练和比赛中被广泛采用,以确保准确性和一致性。宋代足球的重量大多在14两左右,16两为1斤。14两相当于今天的430克,即15盎司,与现在足球的重量相近。

中国古代蹴鞠与现代足球在比赛形式、竞赛规则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以致人们直觉地认为足球起源于中国,但对于蹴鞠是否是现代足球或其他体育运动的起源,历来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

蹴鞠在悠久的历史中,规则多种多样,有有门的蹴鞠和无门的蹴鞠。无门的蹴鞠参与人数较少,比赛者以运球、颠球等方式展现对球的控制,没有对抗,更多的是技巧的展示,与现代花式足球或踢毽子很相似。《蹴鞠图谱》中分别称其为“一人田户”、“二人田户”和“三人田户”。有门的蹴鞠比赛又分为单门和双门两种。蹴鞠的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人认为东汉时期已有,但史料不足。但唐代蹴鞠门的历史资料却不少,如钟无言在《气球赋》中写道:“若能投足自如,则知无可进门。”双门蹴鞠在唐代就很流行。球场两端各设一个球门,以双方进球数决定胜负,战术对抗激烈的场面更接近现代足球。宋代流行单球蹴鞠,球场中间竖起一个3丈高的球门,谁进球谁得分,也杜绝了“乌龙球”的发生。单球制更接近现代美式足球的规则,只不过是在半场进行。

回顾历史,远在上古时期,甚至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就常常在偶然中踢足球作为娱乐,很难考证它起源于哪个文明或国家。可以想象,蹴鞠这种用脚踢球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一定很普遍,肯定不仅限于中国。但蹴鞠在中国的历史资料非常古老,非常丰富,而且传承有序,经得起严格的考证。这是中华文明的优秀延续性给我们带来的宝贵遗产。

2004年7月15日,时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出席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并宣布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这次盛事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国有着广泛的足球爱好者,中国球迷迫切希望中国足球能够发展好,尤其希望中国男足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种希望不仅寄托在中国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上,也寄托在中国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代蹴鞠与现代足球的发展关系,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对象。(完)(原标题:中国古代蹴鞠与现代足球)

作者:滕艳丽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