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红色沃土,绽放文旅之花——我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24-11-03 15:01:46发布 浏览322次 信息编号:7024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深耕红色沃土,绽放文旅之花——我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课题组
《光明日报》(2024年3月28日第07页)
乘客在“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旁拍照留念。新华社
游客参观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会议会址。曾德/光明影业 拍摄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光明影业/视觉中国
受访者如何参与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景区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完善?
编者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他在考察调研时多次来到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地,并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化作江山代代相传。 。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强,红色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围绕红色旅游发展,西安交通大学调研团队先后在陕西、青海、宁夏、四川、江西等地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烈士陵园周边进行实地调研,红色文艺作品等资源,发放问卷1079份。覆盖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老、中、青三个年龄段,采访文化旅游领域专家、文化企业负责人、基层工作人员、游客等,并对深入分析红色旅游市场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导后续制定和完善对策建议。
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堂教学到现场体验,我们在上海精心设计红色主题实践路线,在红色地标开展“移动”讲解,开设“行走派对班”……自2022年10月,复旦大学“红色巴士”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专线”以来,已有34批1000余人体验了沉浸式红色学习。 “红色巴士”学习路线串联起以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共产党宣言》陈列馆、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为代表的8个学习场景,并串联起来,形成了4条主题实践路线“套餐”,让青少年学生一下子学够了,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走进育人“大”课堂。
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类型丰富。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显示,共有3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列入名录。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历史跨度较长,涵盖了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事件等多方面,以及古迹、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故居等多种类型。它们见证了我国革命进程的各个阶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川省已认定红色旅游资源点3238个,现有红色旅游景区(点)120多个。初步打造了“长征纪念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三线建设”、“抗震救灾”等主题红色旅游。青海省成立红色旅游联盟,为全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搭建交流平台。目前,青海省有红色旅游资源点60多个,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个,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7个。风景名胜区。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红色旅游的支持和投入,各地红色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充分挖掘区域红色旅游发展价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提升,已成为当地共识。”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教授胡卫华说。
山西省忻州市西河头地道战遗址是全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三个地道战遗址之一。 2023年,忻州实验中学等多所学校组织学生深入现场开展红色学习活动。 1200多名学生在这里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忻州是一片红色沃土,抗战时期,这里留下了110多处重要战斗遗址和革命遗址。地方虽小,却有着徐向前故居、白求恩模范病房等丰富的红色旅游用途”忻州市社会科联党组书记郝建华向调研组介绍了类型丰富的红色资源。分布广泛、特色鲜明,为各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红色文化旅游规模化发展潜力巨大。红色旅游的兴起,成为当地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更加关注,红色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内涵,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江西省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革命遗址保护工程,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民生改善一体化发展,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链。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量的25%。
“从博物馆门口远远望去的伟人雕像开始,我仿佛被拉进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珍贵的历史图片、生动的历史场景,让我亲身感受到了革命历史。”力量。”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者魏晨宇说。陕西省延安市作为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延安红色游览、祭祖养生游、黄土风情游。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综合优质旅游线路。
“红色旅游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式、互动式旅游转变,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游客体验更加丰富,规模效应日益凸显。”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娟说。近年来,红色旅游与农业、林业、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红色旅游景区推出红色演艺、红色文创、红色学习等新产品,受到市场热烈欢迎。受益于红色旅游,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业繁荣,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爱国主义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本次调查中,79.75%的受访者参与过红色旅游,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至35岁之间。超过70%的人选择了三种形式:参观博物馆和纪念地(74.68%)、重游历史路线(70.89%)和体验活动(77.22%)。 90.87%的受访者表示参加红色旅游的目的是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刺骨的寒风、绵延数公里的队伍、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冬天的哈尔滨气温低至零下20度,但物证陈列馆前依然排起了长队。侵华日军第731部队。消除了长长的队伍,成为当地新的旅游热点。游客刘安琪说:“虽然离市区有点远,但这次来哈尔滨,一定要来看看,只有亲眼所见,才知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红色旅游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纪念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载体,越来越成为年轻游客和学生的积极选择。调研组了解到,“十三五”期间,陕西省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8.7亿人次,约为“十二五”期间的6.7倍。
红色旅游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调研组对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参与交流和问卷调查的4000余人中,过半数(58.23%)的受访者对现有红色旅游景区表示满意,但仍有48.76%的人认为发展状况一般。其中,约4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旅游景区在基础设施和交通便利(41.77%)、餐饮住宿条件(39.24%)、理论知识教育(44.30%)、旅游开发等方面质量较差。优质红色旅游产品(41.77%)。在营销推广(46.84%)和营销(35.44%)方面做得还不够。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赣州市上犹县大石门村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是集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一体的市级红色名村。风景秀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村内道路不系统、排水设施不完善、通讯网络不发达,制约了村里红色旅游的长远发展。调查中我们发现,像大石门村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红色旅游景点都位于偏远山区和农村。当地经济薄弱,交通不便,游客服务中心、民宿、厕所、网络等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数字化转型缓慢,严重影响红色旅游发展。
一些地区缺乏统筹发展规划意识,导致红色资源重复建设;许多革命老区跨越多个省份,如湖北、河南、安徽之间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间合作仍停留在规划层面,有待建立进一步深层次的合作机制。 。此外,一些地方财力有限,对珍贵文物、历史文物缺乏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例如,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是东北地区最早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一级革命老区”,其红色资源遗存数量大、分散,需要大量物资。运维资金较多,挖掘、保护困难,开发利用不足。
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兼顾革命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有效利用、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和精神弘扬、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当前红色旅游多以教育合作、政企合作的形式开展。虽然合作方式多种多样,但有些地方仅限于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和精神弘扬。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发展。小路。
长期从事红色旅游管理的周坤,参与了多条红色考察路线的设计。他深切感受的是:“我参与的一些红色旅游线路设计,缺乏与区域资源条件和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的有效结合,对年轻游客吸引力不强,很难实现快速发展。”
价值挖掘有限,缺乏拥抱流量。调查中,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旅游景区应继续完善,深入挖掘革命故事和相关文物资源(75.95%),增加互动体验项目(73.42%)。 40.51%的受访者希望在红色文化体验项目中实现视觉和情感的双重体验。
调查发现,不少地方展示红色资源较多以文物展览、实地考察的形式,倾向于将红色资源当成文物利用,未能覆盖更多的旅游场景,缺乏深入研究开发红色资源延伸价值利用。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结合、红色资源数字化传播和产业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各地红色旅游景区的收入仍主要来自门票和文化旅游产品的销售。产业形态较为单一,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短,游客与红色产品粘性不足。多地红色旅游借助节假日、交通火爆实现消费增长,但增长点单一、增长量低的问题依然突出。
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调查发现,人力不足是基层文物保护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红色资源修复保护不力、红色历史研究不够、数据展示不全、宣传不够等问题。例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十八军窑洞群,有1000多间窑洞,保存完好的仅有600至700间。由于缺乏专业修复人员,资金缺口较大,受损程度比较严重,每年游客也较少。千余人。
调查显示,受访者在选择红色旅游景点时,最看重历史文化价值(82.28%),其次是体验当地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76.01%)。调查发现,部分工作人员对当地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全面,对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较少,导致讲解不准确,容易误导游客;有些缺乏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解释方法单一,未能理论联系实际;还有一些地方,高校、智库、研究会等发挥不充分,对培养群众成为红色资源自发传承人重视不够。
多措并举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构建红色资源旅游格局。坚持高位,推动国家和省两级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合力,构建旅游大格局。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保护修复工作。建议研究设立革命老区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利用专项资金,优先对部分历史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二是健全区域联动机制,推动革命文物跨区域连片保护,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三是优化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重视革命史研究人才培养,支持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加大帮扶力度,定期开展人员培训,提高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四是优化旅游线路,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支持文物展览建设、周边环境整治、红色旅游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需求侧,精准开发红色资源。进行客户群体分类,准确分析不同人群的需求。 《2023年上半年红色旅游消费报告》显示,18岁以下游客占比16%,18-35岁游客占比50%,35-55岁游客占比20%, 56岁及以上游客占比20%。相比14%,除了客群年轻化趋势外,红色旅游用户中亲子游趋势突出,占比36%。红色旅游客群大致可分为年轻人、亲子客群和中老年客群。针对热衷现代科技与互动结合的年轻顾客,创新互动体验项目,设计社交互动环节,优化在线预订服务,营造新时代的红色记忆氛围。创建的。值得注意的是,青年群体中的特殊学生群体普遍注重红色旅游的教育性,更注重亲身体验和深度学习。要大力开展“调研”和“社会实践”项目,不断提高红色旅游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针对亲子客户,要注重亲子互动和教育价值,开发红色旅游亲子线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艺术性、趣味性、互动性。针对中老年顾客,注重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探索“红色+景观”、“红色+保健”等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专属定制服务,增添舒适的公共设施满足他们对舒适和健康的需求。安全需要改善旅游体验。
数字赋能,提升智慧红色旅游服务。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多个领域涌现,要探索推动红色旅游与科技赋能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例如,广东省广州市创新推出的“花城红地图”,集实景航拍、全景漫游、红色地图、红色游览步道、其他功能。游客可以通过线上渠道“零距离”开启红色广州之旅。建立国家和省级红色资源数据中心,建设国家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畅通旅游目的地资源展示、游客信息获取和体验反馈,提高游客到达率和旅游体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基于VR的历史文化数字展示和数字营销。大力推广智能导航、互动体验等应用,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场景,实施数字文化创意扶持行动,推动红色文化博物馆、展览馆等机构与文化创意企业深度合作,加强数字文物、文旅IP及产品开发,推动红色文化更好入耳、入脑、入心。
通过整合开发,促进红色资源最大化利用。建设一批全球红色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名县,培育优质旅游休闲街区。组织实施消费季和红色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加强红色旅游景区间合作交流,开展研讨,推广示范区先进经验,推动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加快打造“红色旅游+非遗”、“红色旅游+演出”、“红色旅游+活动”等综合品牌,逐季推出优质线路、主题活动和惠民举措。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及周边省份举办旅游推介活动,精准融合红色产品、贴心服务、品牌营销,打造新业态,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格式和新模型。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课题组成员:陈晨、李雨辰、赵瑞敬一、司立南、张佳源、曹芳、王慧英、邱秀智、连一杰)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