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不再有驼铃声,而是一条绵延千里的长城
2024-09-10 02:01:51发布 浏览93次 信息编号:6265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西门”不再有驼铃声,而是一条绵延千里的长城
长城静静地卧在高山上,黄河在峡谷中奔腾。
风吹过山丘,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矗立在山顶的风力发电机组遥望着远处的古长城,东方旭日冉冉升起,光伏板早早醒来,拥抱着温暖的金色光芒。
一路上,再也听不到“西关”的驼铃声,只看到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和风景如画的美景。
远处的群山中,古长城犹存;眼前的“新长城”绵延万里。
热血凝固了金碗
红旗飘扬,五星闪耀,当年的战歌依然回荡在平型岭上。
平型关城楼。
“平型关一战,名声传遍天下……”这首八路军歌曲,张小娇记不清唱过多少遍。她是平型关胜利纪念馆的金牌讲解员,每次讲到陈列柜里的乐谱,她都会给观众唱一遍。
这首歌讲的是著名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七七事变后,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在平型关重创日军,首战告捷,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
平型关位于平型岭南麓,山峰巍峨,谷深幽,是明代内长城的重要关隘,其中一条狭窄的山谷——桥沟,曾是日军进入平型关的必经之路。
当晚,雷声轰鸣,闪电交加,大雨倾盆,八路军115师悄悄埋伏在桥沟两侧山头。拂晓,日军及大批辎重、车辆、马匹进入山谷。随着“开火”命令,枪炮齐鸣,战斗开始。
“战斗太惨烈了,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张小娇说,八路军虽然取得了大胜,毙敌千余人,但也在战斗中伤亡六百余人。
纪念馆内有一块“烈士墙”,上面镌刻着平型关战役牺牲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一个特殊的名字——“马排长”,一位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勇敢冲击敌营、浴血奋战的战士,但至今,我们仍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站在纪念馆的台阶上,远远望去平型关。古往今来,山西有太多英雄的歌声。每当有外族入侵,他们就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红旗飘扬,青山静默。
长路通天下
红、黄、蓝三色的车道线蜿蜒延伸,犹如灰色画布上的写意水彩,随着飞驰的车轮驶过,犹如一条条彩色丝带散开,勾勒出长城的轮廓。
这是“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山西明长城,经大同市、朔州市、信州市,连接周边多处关隘、古城古村落,串联多个景区景点。沿途可看到雄伟的关隘、狭窄的关隘、古老的城堡和烽火台,一派辽阔的边塞风光。
右玉县烧虎口关。
继续北行,经过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这里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晋商“西下”的主要通道。
自明代起,少虎口便逐渐发展出商业集散地的潜质。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为西征军提供粮草的山西商人,被清廷特许经营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商业贸易。少虎口最终从军事门户变为商贾云集的海关口岸。举世闻名的晋商大都经过少虎口,踏过一望无际的戈壁,寻觅辽阔的草原,走出了中国北方的另一条“丝绸之路”。
如今,这条马帮往来的古道已成为“长城旅游一号路”,为沿途城镇乡村构筑起一条“致富之路”。
开车去少虎口,必经右玉县红旗口森林露营基地,初夏时节,数十顶大大小小的露天帐篷散落在林间,提供露营烧烤、篝火晚会,还有可爱的宠物乐园。
“看到家乡有发展机会,我就回来了。”41岁的楚天成在外打工多年,谋生计。如今,他已经成为右玉县红旗口村露营基地的负责人。
“营地里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红旗口村的,村民们很支持营地的运营,收入也增加了。”楚天成笑着说,乡村旅游给红旗口古村落带来了新的活力,露营基地也成为游客来右玉的“打卡点”。
“黄河入山西第一县”,一块石碑矗立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旁。顺着石碑走,就到了内、外长城交汇处的信州市偏关县。偏关县城西边的小山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城楼,原名虎头墩,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偏头关两千多座烽火台之首。现已重建,辟为偏关县城楼博物馆。
孟、何、苟、欧、荆、卫、英、敖、偏……博物馆里有一面姓氏墙,列举了100多个具有偏关特色的姓氏。千百年来,戍边的各地将士和投降这里的草原部落,都在这里生息繁衍。偏关县文物保护所所长孙俊明说:“这些姓氏,是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融合的鲜明证据。”
偏关段,长城与黄河并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在这里交汇,绵长的公路在长城下的土地上、黄河两岸写下了“中国”二字。
追逐风和太阳,开辟新道路
过了广武,往山上走,有一座著名的“月亮门”,这是广武长城第十号敌楼,原名“穿心楼”,经过几百年的侵蚀,终于成了“月亮门”。
2016年,“月亮门”因风蚀雨蚀而倒塌,当地有关部门利用3D建模技术,用2万余块原有及收集的长城砖,按1:1重建。2020年夏,“月亮门”重新矗立在山顶。
新技术不仅用于修复长城,还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风吹过山丘,风力涡轮机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驱车穿行其中,有种进入未来的科幻感。
从黄河之畔到滹沱河之畔,一座座“大风车”矗立在山顶,遥望万里长城。一排排光伏电池板整齐排列在农村田野间、工厂屋顶上,熠熠生辉。山间的风和阳光被转化成清洁电能,通过电网输送到工厂、家庭。
“以前我们的生活都要靠天吃饭,现在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不管旱涝保收,都能保证稳定收入。”75岁的张照云指着山脚林间整齐安装的光伏板高兴地说。他是山脚下天风坪村首批响应号召安装光伏板的村民之一。他家在5亩地上都装上了光伏板,“林光互补”——光伏板高3米,下面可以正常种植杏树等经济树种、中药材等农作物。
山顶上有一个工作站,负责光伏板的日常维护。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闪烁着密集的灯光。只有7个人的运维中心,负责管理700多亩土地上的72台电站机组。
电子屏幕前,三四个年轻人,每人拿着一台电脑,监控着电站机组的运行情况。鼠标轻轻一点,大屏幕上就显示出运行数据,包括当前功率、装机容量、日发电量等。“光伏板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都能第一时间发现。”张玉胜一边回答记者的问题,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运维不仅仅是坐在机房里干活。春季风大时,需要提前检查、抢修,防止光伏组件被吹走;夏季需要除草、修剪,避免影响采光;冬季需要清除光伏板上的积雪、冰雪;遇上大雨,固定支架的泥土会被冲走,需要及时回填……
“多年来,偏关县采取集中式、村级联合式、户级分布式三种模式,建成了72.1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偏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建国说,“这些‘蓝电池板’真正成了群众的‘金罐子’。”
夕阳西下,行驶在“长城旅游一号线”上,一边是云雾缭绕、仿佛被水墨晕染开来的远山,古老的长城沐浴在绚烂的夕阳中;另一边是排列整齐的“大风车”,叶片缓慢而稳定地转动着。
望古至今,新长城绵延万里!
记者笔记
如果有时间的话,给她拍张照片吧。
一路上我们看到了雁门关“扑扇着翅膀”的景象,看到了长城与黄河“握手”的景象,看到了燕子在“长城第一楼”周围盘旋的景象,但似乎还是没能看清楚长城。
哨虎口,雄伟的城墙下,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看着崭新的城墙,我们不禁好奇,哨虎口原本是什么样的。站在老牛湾等日落,身旁的烽火台一半风化,一半坍塌,我们仍好奇,它原本是什么样的。
关于长城该怎么修复,人们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当你来到长城脚下,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做同一件事——拍照。
吕庆文从各个角度拍摄望鹤楼,上传至“巡长城”App,杨俊峰坚持多年从同一角度记录雁门关,郭洪奎的朋友圈里有固关岁月,李哲的团队用无人机航拍整座长城,收集影像……
面对长城,我们就像面对家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每当相见,我们都忍不住一起合影,留下那一刻的美好回忆。
也许不必担心,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在长城上留下的痕迹,或许会成为后人还原这个时代的历史素材,重要的是,无论长城如何变迁,记录总有力量。
所以,有时间就去看长城吧!给她拍张照,在漫长的岁月里为她留住一刻。这也许是爱她最简单的方式。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