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有九个弯和十八个弯,“最后一个海湾”出现在哪里?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灵魂,太多的秘密要告诉它们,你可能听说过,但不一定是深入思考的!
2024-09-09 01:03:11发布 浏览74次 信息编号:6258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黄河有九个弯和十八个弯,“最后一个海湾”出现在哪里?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灵魂,太多的秘密要告诉它们,你可能听说过,但不一定是深入思考的!
1. 黄河真的有“九弯十八湾”吗?
我经常听到人们说“黄河有九弯十八湾”,黄河真的只有十八湾吗?其实这并不意味着黄河有十八个海湾,而只是一个近似的说法,久而久之,它也成为了描述黄河曲折的口语化名词。
黄河上游蜿蜒的景观
不过,据研究,所谓黄河九歌,确实有特别的参考。本来,生活在黄河上游的人们大多是少数民族,主要是从羌族等古老民族演变而来的藏族同胞,他们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和景观,给每条河流的这些上游段起了一些非常民族的名字, 如噶里曲、月谷宗烈曲、闸曲、兴珠海、玛曲、习(词)支、河曲、九曲等,在藏语中,“河”称为“曲”,在青海省导县以西的地方,河水弯曲,形成“S”形弯道,九曲成为汉唐时期黄河上游的名称, 以及上面的部分 指南在今天的青海。
2. 黄河最后一个海湾在哪里?
这
蜿蜒流淌在华北的黄河,似乎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图腾——巨龙,而从高处看,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几个”字,而在这些字句勾住的地方,它就是黄河上的最后一个海湾。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把这个位于河南省兰考县东巴头黄河上的最后一个海湾选址了。
东坝头古代被称为铜瓦箱,黄河在清咸丰五年(1855 年)后河道转东北后经堤坝决口在这里,这里成为东坝头,然后以河堤为坝建造了村庄, 这个村庄被命名为东坝头。东巴头是母亲河——黄河从山东省东营市附近流入渤海之前的最后一个大弯道,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弯道大而尖锐,在肉眼的射程内,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就能完成一个美丽的 90 度转弯。
黄河的最后一个海湾是一座纪念碑
东八头的这条河弯可以说是天造之物,让人们在九曲真正看到了黄河的威严。从东坝头的堤岸上看黄河的弯道,居高临下,黄河的水正涌向堤岸,仿佛人在河中,只见黄河水汹涌,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站在东岸,望西望,李白的诗《黄河之水从天而上,奔向大海,不归》诗意如画的意味,立即展现在眼前,激情澎湃,场面十分壮观,真实的黄河风光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使“黄河最后一湾”登上了“黄河风光最佳观赏地”的宝座,成为黄河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3. 神奇的“三水一眼”。
河流流域通常是指河流干流和支流流经的整个区域,即被流域包围的河流集水区。作为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流域应该非常大,但却超出了大家的传统想象。
黄河之水从天而降
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坡度较小,流速较慢。每年平均约有 16 亿吨沉积物从中游运往下游,其中约 4 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中,使河床高出平原,超越两岸的堤岸。这条河受到人工堤坝的限制,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河。我国地上最高的河流是流经开封兰考的黄河一段,位于兰考以北10公里处的黄河南岸东坝头,由于黄河在平原上流淌,落差小,沉积了大量的泥沙, 导致黄河河床以每年 10 厘米的速度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这里的河床已经高出兰考市区地面 8~10 米,最高处超过 10 米。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和河床的不断上升,两岸的堤坝也逐年增加。因为黄河有河两岸堤岸的保护,从城北的高处流淌,形似天河,所以这个奇观被称为“吊河”。悬河的形成改变了黄河流域的面貌。现代黄河流域已从上中游的地表形状转变为下游悬河控制下奇特的线性形状。整个黄河流域形象地像一只仰背抬头的雄狮,而河流下游的河段是这只雄狮,它已经向前伸展,正要用前腿向前跳跃。在这里,黄河流域被人为地“压缩”在两条狭窄的堤岸之间。北岸(左岸)之外,虽然近在咫尺,但已经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海河水系;南岸(右岸)的堤岸之外是淮河水系,这是属于中国七大河之一的另一条河流;能够从一个点一眼看到三大河流流域的壮观景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黄河流域示意图
4. 不寻常的东坝头,永远承载黄河历史的铜瓦箱。
这
桐瓦乡的名字永远与1855年发生的一场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那是清咸丰五年,也是黄河最近的一次重大自然改道。据史料记载,公元 1855 年(清咸丰五年),农历六月中旬,黄河泛滥,黄河兰考桐瓦巷段水位急升一丈以上,遇上大雨,水势更加湍急。6 月 18 日(阳历 7 月 31 日),桐瓦巷三炮台下方已无堤段,坍塌三四丈,“只剩下堤顶”。傍晚时分,南风再次刮起,狂风狂吹,海浪拍打着险峻的堤坝,崩塌迅速加剧。6 月 19 日(阳历 8 月 1 日),这段堤坝终于决堤,第二天整条河被冲走,一条汹涌的海浪从缺口处倾泻而下。
消失在黄河的通洮巷
当时的河东江代都督江启阳在决口前一天向朝廷汇报,“黄河水位异常上涨,下北殿铜瓦隔间大口卸货,无处耕作,堤坝极其危险, 现在他正在拼命赶它“,”部长在河北省服务了几年,工人从来没有见过水势这么异常上升,也没见过这么快的卸货。看到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我感到很害怕。关于破损的情况,他事后报告说,“省厅的文武军官在黑夜和泥泞中,或在国家状况之后,或在枕头中尽了最大的努力来保护他们”;“加的土对导演的水无敌,适于南方的暴风雨,巨浪汹涌,直达堤顶,士兵们站不住,人力难以建模”;“19日泛水”、“20日,全线被抢走,下游的正河已被切断”;“口刷宽七八十张”,他“吓坏了,泪流汗”。
1855 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的通瓦乡交界处(今东巴头)决堤后,黄河先向西北流,然后转向东北,最后攻打大庆河,再从利津流入渤海。
5. 历史的遗憾,今天已经离开了黄河的最后一个海湾。
1855 年 6 月 19 日,黄河在桐瓦巷北堤形成一个 200 多米的大口,刹那间,整个桐瓦巷坍塌在河中。桐瓦巷决初期,当时的清朝政府多次没有就堵口问题做出决定,当时朝廷内部改道与复路之争接二连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河道的恢复最终未能实现, 成为永久的历史遗憾。经过近 20 年的自由泛滥,黄河逐渐稳定下来,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河道。
黄河兰考段河床
铜瓦室也成为近现代黄河研究中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节点。今天的桐瓦巷遗址已被淹没在河南省兰考和枫丘之间的黄河中。
兰考黄河湾东坝头景观
桐瓦巷堤岸决堤改道后,留下的是东八头村的历史遗迹,已被批准建设地质公园。东面数千里原铜瓦室从这里截断的河流也成为历史遗迹,时至今日,河南的商丘、安徽的砀山等地,明清时期的古河仍保存完好,部分断面已被建成旅游景点或地质公园。
潼瓦乡决堤,黄河自然又改道,在兰考东坝头,由原来东西向进入黄海,转为南北向,向东北转向山东渤海,九曲黄河的最后一个弯道就这样形成。
6. 这
黄河决堤的意外与必然
大约 15 万年前,黄河完全相连,进入华北平原后,黄河在华北平原上自由奔腾。黄河下游河道变化受地质、地理、河流地貌、河床演变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黄河的水直接冲进了堤坝的险段
第一次有记录的洪水发生在唐瑶 80 年代(公元前 2297 年)。最早有记载的河道是《汉书 ·于公.公元前 602 年(周定王五年),苏戊(今骏县祁门)的决策是史料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迁徙。从那时起,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已经发生了 1,500 多起违规行为和 26 起中小型改道事件。其中,有7大改道,改道的断点都在河南。其洪水和位移范围可到达北部的海河流域,并流入渤海。它南至淮河流域,进入黄海,几乎遍布华北平原。
历代黄河变迁示意图
地质学研究证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华北大平原并不是在中生代末期形成的,在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之后,当新生代开始出现人类时,华北大平原并没有形成,这些地区在当时被纵谷纵横交错。其中,东西向裂谷为济源坳陷、开封坳陷,南北纵裂谷有塘阴断裂坳陷和东明(浦)断坳陷、周口坳陷等,在河南周边还有黄骅坳陷、济阳坳陷、冀中坳陷、临清坳陷等不同层次的坳陷带,坳陷与坳陷之间为隆起带, 代表有内黄隆起、同徐隆起、武指隆起、兰考隆起、泷溪中台隆起、沧州隆起、承宁隆起等不同层次的隆起带。目前,黄河航道自西向东的构造单元有济源坳陷、武陟隆起、开封坳陷、兰考隆起、东明断裂坳陷、菏泽隆起等。
黄河下游古河道自然决口改道与活动断层关系图
上述基底地质构造单元大多以断层构造为界,尤其是大型构造单元,其边界受深部断层控制。各种地质研究结果表明,深部断裂总体上经历了一个长期、多周期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不仅具有规模大、切割深、活动时间长、周期多变等特点,而且有的至今仍活跃,成为该地区主要的地震控制或地震断层。隆起区相对隆起,洼地区不断下沉,对区内河流的走向、决口、改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地质构造的研究,特别是深部和大型活动断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兰考及其周边地区基岩基底构造特征示意图
历史上发生在黄河上下游的 7 次大规模改道中,有 4 次是自然改道,其突破口均位于隐藏在平原下的裂谷断层隆起带边缘。其中,苏须口断裂位于内黄隆起南段的西缘;魏军和上湖交界处位于内黄隆起段的东缘;铜瓦箱破位于菏泽隆起西南角的边缘。且均发生在与NWW活动断层的交汇带,由于NWW活动断层是压缩剪切,水平错位强烈,不仅垂直变形,而且水平位移,从而更危及河道的稳定性。频繁的小堤坝坍塌事件也大多与潜在的活动结构有关。
从兰考通瓦巷的地质构造格局来看,它位于济元-开封-兰考裂谷(坳陷)和东明裂谷(坳陷)两个隐蔽裂谷的交汇处,每个裂谷存在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断层。管及周边地区基底断层结构发育,存在郑州—兰考断层、黄河断裂、新乡—兰考—商丘断裂、兰考—聊城断裂等多组断裂构造痕迹。这些来自该区域 NE 和 NEW 方向的断裂交汇形成了一个隐藏的薄弱带,在这样的地质构造背景下,这些看不见但确实存在(隐藏)的断层对黄河的方向、决口和改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这些零件就像是埋在这里的“定时炸弹”,只要条件成熟,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兰考的黄河全长只有 25 公里,仅在兰考金、元、明、清、民国五个时期就有记录的大大小堤决裂 143 次,是历史上决堤次数最多的一段。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兰考到处留下了黄河遗迹,隐蔽的结构对黄河堤岸有非常明显的控制作用。
全新世晚期以来黄河下游古河道发育与裂谷结构的关系图
黄河东西走向自然选择在郑州—兰考段,说明郑州—兰考在河初存在近乎东西向的断裂洼地带,断层北侧仍存在低洼带,属于黄河后河洼地。黄河在平原地区的航道,郑州-兰考段为东西向,明清时期在兰考东南,现在的河道在东北部的兰考,这与断裂与新上断裂、辽兰断裂带的趋势和当前活动并非没有直接关系, 而郑州-兰考段一直在侧蚀右岸,这也说明了断层的存在。
所以,我们说潼瓦乡黄河决堤事故,从内部原因的地质结构存在不可避免的因素来看,直到今天,这里的黄河主河道仍然被东坝坝头的堤坝直接冲刷,虽然防汛级别一直很高, 基底断层结构的发展,造成了地表工程结构的薄弱,威胁始终存在,是现代黄河防洪工作,一刻不能放松。黄河的横向侵蚀仍在进行中,是一个持续的地质过程。
7. 以水代军,推动黄河多河变。
除了黄河的自然灾害外,利用黄河造成的人为灾害也时有发生。
还以水代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诸侯攻敌的常用策略。
在
晋太宗天回六年冬(公元1128年),宋东京为防止晋兵南下,从李孤渡(河南华县沙甸济南以南)挖堤,改黄河流经东明濮阳华县东南(东明以南15公里, 山东),经鄄城(山东鄄城以北)、巨野(山东巨野以南)、嘉巷(山东嘉巷以西 12.5 公里)、金乡(山东金乡),进入泗水,向南流入大海。从那时起,黄河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一次黄河夺了暗,进入了淮河,成为黄河变迁史上重要的人为改道事件。
八十年前,1938 年 6 月 9 日,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军西进,厚颜无耻地在郑州花原口口挖了堤坝,导致黄河笔直奔流,使黄河沿贾鲁江流入淮河长达九年, 人为制造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灾难和灾难,这是明确无误的。
花源口黄河烧烤口
此外,河北黄河左岸最大的两次决口分别是 1913 年和 1933 年由双鹤岭和石庄的土匪造成的。
黄河的心脏地带
8. 焦裕路精神的地质背景
“焦裕路精神”是向焦裕路同志学习的精神,习近平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对于焦裕禄同志来说,总书记一直很尊重人心,把他当作人生的榜样。
焦裕路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同志的精神评价如下:“无论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丰碑,是激励我们艰苦奋斗、为人民执政的强大思想动力,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永远不会过时。”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干部的好榜样。1962 年冬天,他来到当时内涝、沙尘暴、盐碱肆虐的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县民同三害相权取胜,努力改变兰考贫困的面貌,从而诞生了焦裕路的精神。
(1)兰考的“风沙”从何而来,现在又去了哪里?
黄河的地貌结构
为什么兰考这么风?
风是地球上空气运动的一种现象,通常由太阳辐射的热量引起。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导致表面温度升高,地球表面的空气由于加热而略微膨胀并上升。当热空气上升时,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为冷却而下降,变得更重,空气由于表面温度高而升温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是风。此外,黄河下游河道宽阔,河床裸露,水蒸气蒸发量大,易形成河流小气候,风是由水和水蒸气的胀冷缩产生的。黄河郑州至开封再到黄河东八头笔直的河谷,没有被起伏的地面障碍物挡住,就像一条空气流动的走廊和通道,自然会形成一个出口。冬天,西北风吹得很平稳,直接吹进兰考的领土。
兰卡从哪里得到这么多沙子?
兰考全境位于黄河冲积扇平原上。以黄河以南和明清时期,地表平坦开阔,略向东南倾斜,地面高程一般为90~40米。现代黄河沉积的淤泥和淤泥沿着几条东南走向的泛河道覆盖了早期粉质粘土的表面。据研究,兰考是历史上黄河决口最多的河段。由于黄河的反复改道,兰考到处都是古黄河留下的遗迹。据黄河记载,兰考可以遵循的黄河古道有 11 条,断堤有 50 多条,这些古道断堤横穿兰考全境。据调查,兰考北部为古河道高原,南部为大面积黄河洪泛区和黄河破扇遗迹。
历史上兰考的沙丘
这些古河道高地上主要河道的沉积物和破碎的扇是不同粒度的粗砂和细砂,西北风将这些沙子吹起,形成大量新月形或圆形的沙丘和山脊,沙丘和沙脊不断侵蚀肥沃的土地,恶化的生态环境。
(2) 兰考的“盐度”从何而来,现在又去了哪里?
兰考地表受黄河泛滥和黄河古河道沉积形成第四纪松散堆积的沙子,这些沉积物富含矿物质,受裸露表面的影响和较大的蒸发,导致地表和近地表的苦咸水广泛分布, 苦咸水、高硬度水、高氟水、高铁、高锰水等初级劣质水,并形成表面盐碱化。
盐碱地
土壤盐碱化的条件是什么?
土壤盐渍化具有自然和人为作用的双重影响,有利于盐渍化发展的条件是:
(1) 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于蒸发量。(2) 地势相对低洼,排水不通畅。(3)浅层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 m,水力坡度平缓(小于0.5‰,盐度高)。(4) 土壤岩性以粉土和粉质粘土为主,毛细管隆起高度大。土壤形成贫乏,有机质含量低。
“盐碱”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在适当的地形、气候、地下水、土壤性质和人类活动的背景下,盐分从地下水中不断迁移并在土壤表面富集的过程称为土壤盐碱化。
在
兰考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泛滥改道,造成复杂的地层岩相变化,在老路中心分布着槽状洼地,长期集水蒸发集中,最后构成高盐度的地下咸水,20世纪60~70年代以前,地下水开采量小, 水位浅,径流缓慢,地下水蒸发量大,导致盐分堆积,出现大面积盐碱地。
盐碱形成过程示意图
此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地下水开采加大,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径流条件得到改善,盐碱地面积大大减少,大部分消失了。
土壤盐碱化造成的危害
土壤盐渍化的危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壤盐分的浅层富集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二是盐碱土的形成严重盐碱化,降低了地基的强度,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第三,盐碱化导致地面潮湿,导致不利的室内生活环境。
(3) 兰考的“内涝”从何而来,现在又去了哪里?
黄河在兰考形成一条悬河,黄河横向渗透较强,特别是在黄河两岸的后河洼地,地下水埋得很浅,在雨季和雨年地下水溢流到地表,形成内涝。
(4) 焦裕路发明“石膏”时使用的淤泥层从何而来?
除了这些粗粒和松散粒状的沉积物外,兰考地表以下许多地方还存在湖泊、沼泽和洼地环境中的淤泥沉积物,这些淤泥沉积物一般为有机质含量高的黑色和灰黑色粘土层。兰考周边地区的许多地名也证明了这些古老的湖泊和沼泽无处不在,如我们熟悉的英泽、莆田泽、丰泽、菏泽、小野泽、温安洼、白洋淀、大竹泽、黄泽、吉泽等,后来由于泥沙堆积而消失。兰考历史上也存在类似的沼泽洼地,沉积了这些淤泥层,这些淤泥层被焦裕路发现并用于控制风沙。
兰考的地层结构
兰考“石膏”防沙地层结构模型
(5) 你为什么爱兰考
?
泡桐属阳性树种,最适合生长在排水良好、土壤深厚、通气性好的沙壤土或砾石土上,它喜欢潮湿肥沃的土壤,pH值6-8就好了,镁、钙、锶等元素有选择性吸收的倾向,所以要多施用氮肥,并添加镁、钙、磷肥。由于泡桐的适应性很强,一般可以生长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或生长在贫瘠的低山、丘陵或平原上,但要避免积水。泡桐还具有广泛的温度适应能力,可以承受北方 -20 °C 至 25 °C 的低温。泡桐很容易通过生根、分蘖、播种和嫁接繁殖。兰考典型的沙土结构疏松、透水性强,毗邻黄河,空气湿度高,地下水位浅,沙土富含矿物质,黄河古老沙丘没有植被覆盖,阳光充足,这一系列条件非常适合泡桐的生长, 已成为兰考防沙固沙的首选树种。
兰考泡桐
9. 领导者的足迹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到北京考察黄河湾,随后发出了“一定要做好黄河事务”的大号召。1991年2月9日,江泽民视察兰考;1994 年 5 月和 2003 年 12 月,胡锦涛两次访问兰考;习近平总书记于 2009 年、2014 年和 2019 年三次访问兰考。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的访问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强调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脉络,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和更正。
—完—
作者: 张炳辰,中国旅游协会地球科学旅游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地球科学旅游之窗微信公众号创始人,河南省沁阳市人。专业从事地质公园的规划与申报、地科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地质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地学导游和研究培训的普及、地质博物馆和研究基地的创意与设计等。曾主持或参与完成云台山、望武山、松山世界地质公园、郑州黄河、如阳恐龙、洛宁神陵村、玉州华夏植物群、山西虎关太行大峡谷、西藏杨八井、林州红旗渠-林殊山、焦作峡山......以及数十个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工作;主持完成中央、省级金融地质遗迹保护项目60余项,主编和参编《东亚裂谷对云台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鳕山黄土特征及区域比较研究》等专著10余部。 《望武山科学导游指南》、《郑州黄河科学导游指南》、《河南省地质遗迹资源》,发表论文40余篇。
张炳辰本人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生活网上看到的!